革命年代其实很精彩(15)

37次阅读
没有评论

韩复榘、石友三两个模范亲信一造反,立刻引发了连锁反应,不少受欺负的将领跟着反水,生怕晚了领不到蒋委员长的大洋。可怜的冯玉祥天天拿上帝吓唬大家,到头来谁也没唬住,反而把自个搭了进去。蒋小弟对大哥也很够意思,不仅撤掉了他的大小职务四处通缉,还宣布永远开除他的党籍,保证这位结拜大哥尽早去见上帝,至少要压在十八层地狱下面,绝对不会翻身。

倒霉的冯军阀接连受到重大打击,终于没能缓过神来,跑到山西找结拜小弟阎锡山求救。看到老冯如此折腾,蒋介石干脆宣布,中央政府决定任命阎锡山为西北边防司令。

西北是冯玉祥的地盘。阎锡山要当西北王,就要同西北军火并,另外西北边防还和苏联相关,很容易发生外交冲突。蒋委员长如此安排,用心一望即知。

看到老蒋想坐山观虎斗,阎锡山什么也没说,当然也不会去西北接收地盘,只是天天跟冯玉祥喝酒,拍着胸脯告诉他:蒋介石是我们的共同敌人,我一定会帮你,你只管冲上去,我跟着!

不打也不行了,冯玉祥马上写手令,要仅存的部队进攻蒋介石。

一九二九年十月十号,正是辛亥革命胜利十八年的国庆日,西北军代理总司令宋哲元、前敌总指挥孙良诚奉冯玉祥的命令,向蒋介石发起了进攻。

虽然没有韩复榘和石友三,西北军余威还是有的,很快就杀出潼关、进军洛阳。在这关键时刻,计划里的山西盟军却没有出现,原来阎锡山忽悠完冯玉祥,就坐到旁边喝凉茶去了,围观蒋介石同冯玉祥的火并大戏。

阎锡山放手不管,是因为蒋介石很上道。他一发现事情不对,立刻给阎锡山送去大笔银元,同时还送了一顶硕大无比的高帽子:全国海陆空副总司令。

全国总司令是蒋介石,副总司令就算全国第二。官封老二的阎锡山乐得合不拢嘴,立刻宣布拥护中央,同时把冯玉祥软禁在农村里,严加防范。

冯玉祥哭笑不得。本来是找阎大哥求援的,却成了阎老西要挟蒋介石的筹码,还是山西人算盘精啊!

桂系完蛋了,西北军垮台了,下一个会是谁?

傻子都能猜到下一个目标是阎锡山。但是,不是。

下一个目标,蒋介石本来也很想是阎锡山,可接着的事情眼花缭乱,竟然让他也搞不清东南西北起来。

他的手下居然造反了!

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蒋介石的情况,那就是按下葫芦又起瓢。他好不容易赶走李宗仁,把广西交给俞作柏、李明瑞等人,没想到这几个人有更加要命的缺点,叫亲共。

稍微通融一点共产党,蒋介石还是可以接受的,可俞作伯亲的共实在有点不一般,因为他私通的共党人物,包括韦拨群、邓小平、张云逸。

韦拨群,中共革命烈士;邓小平,中国共产党继毛泽东之后的第二代领导核心;张云逸,开国大将。

有这么一批朋友,会出什么事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从侍从副官郑介民那里得到确切情报后,蒋介石感到大事不妙,立刻下令撤掉俞作柏等人的职务,派兵强吞桂系地盘。看到广西要被中央军兼并,原来的桂系军官杨腾辉一不做二不休,串联手下的桂军找到李宗仁,表示愿意重新服从老长官,大家一块打蒋介石。

才逃出去没几个月,李宗仁、白崇禧就在一片欢呼中,重新回到广西,向蒋介石挥起了复仇的军刀。此时中央军主力一部分在北面追击西北军,一部分要对抗李宗仁,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,跟西北军打仗的唐生智竟然又在郑州造反了!

唐生智的造反,是一个让很多人想不通的问题。

但凡造反这种事,都要讲究时机。唐司令刚刚收拾了桂系,把白崇禧折腾得死去活来,又带队把西北军打得落花流水,西北军宋哲元眼看就要崩溃,蒋介石正是一片形势大好。早点造反,或许还能打个措手不及,晚到这个时候,那就实在是太不识时务了。

当然唐生智也有自已的苦衷。他是湖南军阀,带的部队也是湘军,却被何健赶出了湖南。何健反桂系立了大功,正在风头旺火的时候,自然不肯让出湖南的地盘,看到仇人如此受重用,唐生智一天比一天恼火,加上最喜欢的算命先生(唐司令非常迷信)也说适合造反,于是他找到石友三,商量起兵。

石友三的造反更加莫名其妙。蒋介石已经答应把富庶的安徽交给他,他却觉得老蒋很可能搞调虎离山(老蒋确实擅长这一手),为了防止自已变成卸磨后那头可怜的小驴,他南下后义无反顾地架起大炮,对着南京轰了几十炮示威,然后拍拍屁股走人,赶去广东喝早茶。

中央军都分散在南北两路,腹地正是空虚的时候,不管是唐生智还是石友三,想攻进南京城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。听说前线的石友三造反,蒋介石吓得脸都白了,可日子一天天过去,唐生智在郑州啥也没干,石友三也走得不明不白,好象他是空气一般。

谁也不知道唐生智在玩什么深沉,蒋介石也顾不上和他交流心得,赶紧把部队调回来护驾。

其实唐生智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,这位兄台造反是闹意气,打仗则是靠手下算命,算命先生说他要过二十天再出兵,他就真的过二十天出兵,结果当然可想而知。二十天时间过完,桂军没能打下广州,已经退回广西大本营,蒋介石的主力也赶回来救火,倒霉的唐生智孤掌难鸣,只好抛下部队,逃到天津开溜。

蒋介石同李宗仁、冯玉祥打得火爆,阎锡山在一旁坐山观虎斗,整个中原乱成一团,一会我打你,一会他突然又来打我,乒乒乓乓着实热闹。但在当时,最吸引眼球、上镜率最高的,既不是蒋介石,也不是李宗仁或冯玉祥,而是东北第一帅哥张学良。

张学良特别出,不是因为他长得帅,而是他莫名其妙跟苏联打了起来。

中原乱成一团的时候,张学良也没闲着,正在同苏联真刀真枪地干仗。确切地说,张学良是被人忽悠着同苏联干了一仗,而干仗的原因是半条铁路,叫中东路。

大家不要误会,所谓中东铁路,并不是阿拉伯的铁路,而是“中国东清铁路”的简称。

话说一八九六年的时候,沙皇俄国硬从清政府那里抢来特权,在中国修了一条纵贯中国东北的铁路,并强要了铁路两侧几十公里地区的行政司法权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沙俄修的不是一条小小的铁路,而是贯穿东北的国中之国。

日俄战争之后,这条铁路被分成两段,长春以北由俄国控制,仍叫中东路,而长春以南则叫南满铁路,归日本所有。

俄国爆发革命后,苏联主动对中国作出了一些让步,把中东路变成中苏合办,沿线所有行政、司法、驻军权利全部放弃,只留下商业股本,并明文规定中国有限期赎买的权利,铁路则以有钱一块赚的原则经营。当然苏联人办事也不很地道,说是合办,平时管理和分红都不让中国插手,等于自已独家赚钱。

尽管有些不爽,但总体来说,中东铁路的苏联部分已经不再是国中之国,它的性质也从主权高度下降到主要是商业角度(书本上说的,愤青们请谨慎拍砖),两家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收益和分红上。

而在中东路以南,日本人控制的南满铁路就不这么简单了。鬼子不仅占了铁路,而且沿着铁路大量霸占田地,派驻警察、守备队、野战军等驻守,硬生生在东北划出一块殖民地出来,连所谓满州铁路公司也成了情报机关的重点单位。张作霖之所以会被炸死,就是因为他的专列要经过日本人的铁路,而中国人没法在那段铁路上派卫兵。

家里有条大铁路捏在别人手里,总是一件不爽的事,张学良心里一直不痛快。自已是堂堂正正的东北王,卧榻之旁只容姨太太酣睡,怎么能让别人打盹。

虽然日本人炸死了他爹,可毕竟是老主子,老张家致富全靠日本干爹,张学良惹不起也不敢惹。这时有人告诉他,可以不惹日本人,去惹苏联人吧,苏联人好欺负!

给张学良提建议的人很多,其中最积极的,是中东路督办、中方理事吕荣寰。

据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回忆,这位吕督办就是个纯粹的人渣,而其他东北军元老则干脆把话挑明了说,吕人渣劝张学良抢回中东路,并不是想维护主权,而是铁路很赚钱。苏联一直拿赚的钱搞基础建设,希望实现扩大再生产(当然是为了他们赚更多的钱),吕荣寰对国家主权没有概念,只希望尽快实现按股分红,好从里面贪污(从他的官品上看确实如此)。

不少人都觉得苏联好欺负,可以从里面捞一大笔,当然也有不少人相信,打苏联成功的可能性不大,劝张学良不要轻举妄动。可惜,在诸多想分钱的老将忽悠下,张学良相信,东北离苏联很远,斯大林不可能派大军过来跟他打仗,而且自已的东北军兵强马壮,完全不用怕他们。

当年在张作霖手下,曾经有个懂外交、懂政治的谋士叫杨宇霆。杨谋士说过,要管好东北,一定要注意平衡日本和苏联,在两股势力中间保持均势,失掉任何一方,另一方都会大举进攻。

如果杨宇霆还在,肯定不会同意张学良的想法,然而他却死了。东北易帜才两个星期,张学良就在会客厅杀了他,嫌他才高震主、抢了自已的风头,还当面称自己是“少帅”。东北军里的人才本来就稀少,杀过杨宇霆之后,大小官员都是人人自危,生怕惹少帅生气,哪一天也被打死在会客厅里。

所以张学良觉得苏联好欺负,大家也都跟着说苏联好欺负,个别脑子清醒点的站出来劝两句,看少帅脸色不好看,立刻住了嘴。

知道张学良想跟苏联人打架,蒋介石十分开心。

虽然拿着苏联军援起家,蒋介石对苏联却是十分恼恨,一方面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美等国家都讨厌苏联。南京政府此时正在搞“革命外交”运动,大张旗鼓地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,正是拿苏联开刀的好时机,因此张学良一说想对付苏联,蒋介石不仅举双手赞成,而且积极地表态说,苏联肯定不会为半条铁路出兵的,南京政府不仅在外交上支持张学良,还能支援一批军火,作为“防范赤化”的礼物。

有好处拿,有实惠收,还有人情体面,这样的好事当然不干白不干。小白脸张学良在内外双重忽悠下,终于兴奋地下定了决心,要拿回中东路里赚的钱。

起初是四月份的时候,张学良和苏联提中东路的事情,苏联同意由中国人出任几个关键地方的处长,但同时要求中国承认苏联工人的工会,张学良答应了。而张学良强行要收回沿路的电话权,苏联也没有反对,只是希望把架电话线的成本还给他们,不能白拿东西不付账。

从大清国到民国,几十年外交都是列强打上门来,又吓又嚷,中国则是连哄带拖,赔钱买平安。看到苏联表现疲软,只会在小问题上讨价还价,张学良十分快乐,他相信自已的判断是正确的:斯大林不敢和自已翻脸。

从某种程度上讲,张学良是对的。

斯大林手头上的麻烦事非常多。本来经济情况就不好,外国还要搞封锁,加上内部各种压力,实在不值得为半条铁路动刀动枪;所以只要不太过份,他也愿意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,总之能赚钱固然好,要分钱也可以商量,就是不要太出格。偏偏张学良懦弱了一辈子,偏偏想在这个时候雄起,又把苏联设在哈尔滨的气象观测站也端了。

铁路局的报告递到莫斯科,斯大林十分恼火,但考虑到观测站不属于铁路的一部分,于是继续没说什么,就当事情没发生过。

斯大林的沉默给张学良带来极大的兴奋。周围不少人纷纷向他报告各种顺耳的报告,例如苏联内部空虚,苏军士气低落,装备又差,肯定不是东北军的对手等等,而且蒋介石也拚命给他送利好消息。

作为中华民国理论上的合法政府,蒋介石不仅对张小白脸恭维有加,而且还告诉张少帅说,苏联在国际上是孤立的,中央对他的收复主权也是支持的,只要他收回中东路,南京将发动外交攻势,对苏联搞国际制裁,同时还可以出兵十万、军费两百万支持他,他不是一个人,而是全球反苏力量的先锋,要有信心啊!

大哥如此豪情阔绰,小弟当然也不能太过吝啬。张学良当场表示,十万援军就不用了(怕黑吃黑),不过两百万块钱倒很急需,蒋大哥什么时候有空,劳驾汇个款吧。

蒋介石还是那样豪迈:钱和兵都没问题,只要打起来,哥肯定第一个支持!

二九年五月,韩复榘同石友三刚刚反水,蒋介石就收到一封电报,大意是说冯玉祥反对中央是苏联在背后支持(纯属胡扯),准备查抄哈尔滨的苏联领事馆。

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电报,因为电报里牵涉到一个严肃的问题,叫外交豁免权。

根据国际公约,一个国家的外交官和外交场馆是受公约保护的,不管犯了什么事,都不能随意搜查逮捕,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。

当然这种约束也不是一成不变,但不遵从约束的情况通常只有一种,就是宣战。两国打仗,派兵抄了对方使馆领馆,扣起外交官当人质,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,换句话说,如果不打仗,就不能侵犯对方的外交豁免权。

很明显,张学良这次是豁出去了,非要跟苏联干一场。

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七号,哈尔滨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带队突击了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,抓走总领事以外的八十一人,并抢走了大批领事馆文件。

根据张长官的报告,事情大概是这样的,有白俄分子举报说哈尔滨领事馆在搞共产宣传大会,而这种事情显然违反“奉俄协定”(苏联同东北地区的外交协定),因此他依照法律进行了搜查,在现场缴获了大批宣传共产主义的罪证。

从表面上看,张景惠搞的这起事件有人证、有物证,前因后果十分明确,是典型的维护主权和法律尊严的正当之举。但仔细分析一下他的报告,就会发现事情不对劲,因为开会的人不是中国人,而是“中东路沿线各共产党行政管理党员干部”,换句话来说,他们是苏联的铁路职工干部,不是中国人。

苏联的党员到苏联领事馆开会,实在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,至于共产主义宣传文件就更加没谱了,现今的中国大使馆搞个党员开会,里面也能找出大量社会主义学习文件来,谁也不会说中国搞颠覆宣传。一句话,就是来找麻烦的,你能怎么样?

领事馆是受外交公约保护的地方,苏联挨了这一记闷棍自然是气恼不已,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提出严重抗议。而南京的外交部长王正廷则是兴奋不已,一面索要张学良的缴获文件,一面指示大使馆拒绝抗议,准备下一步行动。

斯大林还是比较克制的。虽然他警告说你敢搜查我的领馆,我也能对付你的外交机构,但并没有直接冲击中国大使馆,只是找借口拘押做生意的华桥,籍此敲打蒋介石。可是张学良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看到苏联没有大动作,马上又采取了下一步动作:没收铁路电信。

根据一九二四年的条约,中俄应该共享中东铁路的收益,张学良的目标也无非是往铁路局里插进几个副局长分钱。但蒋介石实在是有胆识,他坚决要求无条件收回整条铁路,以防苏联利用它搞“赤化”,并且告诉张学良说苏联在国际上很孤立,不可能跟你开战!

有蒋介石的撑腰,张学良胆气壮了不少,不过他还是不敢一气夺回整段铁路,只同意先收回管理权,再一步步收回铁路线。东北相关部门立刻通知苏联方面,由于苏联用中东路的电话线搞商业收费,侵犯了电信部门的权益,因此所有电话线一律没收;同时以宣传赤化为名驱逐苏联驻哈尔滨代理领事、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等五十九人。

蒋介石同张学良开会的时间是七月十号,张学良下命令的时间也是七月十号,可谓是雷厉风行。

斯大林终于动了肝火。

一直以来,苏联看上去都在退让,只是斯大林不想多事,并不是他怕事。虽然斯大叔家底比较穷,可也是要讲面子的,哪个有意见可以商量着来,老是带兵查抄领事馆,以后在江湖上还混不混了?!

七月十三号,苏联向南京政府发出为期三天的外交照会,远东苏军开始源源不断调往边境,而张学良还在北戴河悠哉悠哉地避暑。

收到斯大林的照会,蒋介石根本不屑一顾,认为它只是外强中干的恐吓。当然国民党外交部还是懂规矩的,在他们反复催促下,蒋介石好歹给了一份文件,历数苏联不履行协定、违法搞共产主义宣传的罪状,算是正式答复。

四天后的十七号,苏联宣布同中国断交、互撤所有外交代表。对这种情况,蒋介石等南京高官纷纷表示情绪稳定,毫无压力。

南京不吭声倒不奇怪,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事情淡定也就罢了,竟然没有人跟东北通知一声,还是张学良的秘书从东京办事处收到消息,赶紧打电报叫他回沈阳,张少帅才知道出了大事。可怜的张学良没想到苏联真的敢跟中国翻脸,更没想到如此重大的变故,蒋介石竟然都不通报一声,听凭他往火坑里跳!

张学良惊怒交集,蒋介石默然无声,全国则是激动莫名,热血青年们纷纷表示非常拥护政府:几十年都是列强收拾我们,今天咱家终于收拾列强了!

外交部拚命点火,全国跟着煽风,张学良只好硬着头皮往上顶。张少帅认为,东北军是中国的王牌军,又有日本支持的军火工业,而苏军装备还很落后,主力都在欧洲一带,远东地区只有少量二流部队。因此拚一下应该没问题。

在委员长的连推带拉政策下,张学良已经没有退路,他只好把宝都押到了蒋介石身上。

蒋委员长没有压力,张学良却有压力,越来越多的情报显示,苏军已经开始在边境集结,很可能真的要引发战争。

看到小弟底气不足,蒋介石赶紧给他打气,给他看各国公使的电报:美国人建议中国把事情拿到国际上仲裁,日本和德国也非常愿意调停,英国人则认为苏联不会开战,总之苏联十分孤立,没有开战可能,边境上不过是唬人而已;即使真的跑过国境线来,“我军”也要镇静对待,尽量退到集中地点,准备完毕后再跟他们接触,不要直接发生冲突。

既不肯示弱,又不跟苏联交涉,敌人打进来还不要还手,一心指望国际仲裁,这就是蒋介石给张小弟的灵丹妙药。

两年后,正是这一剂药方,断送了整个东北。

只知道泡妞吸白粉的张学良当然蒙在鼓里,但南京的外交部长王正廷却是个明白人,很快反应过来:蒋委员长的法子只怕有点不靠谱,因为苏联不是国际联盟的成员,指望国联去跟他打交道,约束力基本上是零。

王部长这时才从青岛赶回南京。面对可能要糟的局面,他不辞辛苦地大半夜去找蒋介石,希望能直接答复苏联的绝交照会,找个方法两边坐下来谈。没想到蒋委员长听了他的话,却大义凛然地说:“我是不会回复的,你一定想跟他们回复,就用你的私人名义好了!”

碰了这么大一个钉子,王正廷只好摸着额头退了下去。

要说斯大林还是有耐性的。虽然断交,还是费了很大劲通过柏林传话,表示中东路的事情一切好说,以后可以认真按照协议来办,重新派铁路局长、重新分钱管路,请蒋老大先把外交官放回来,因为那是受国际法保护的!

七月二十一号,中国驻德公使蒋作宾转来了斯大林的消息,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松了一口气。在他们看来,苏联显然是示弱的表现,因此只要坚持就有办法,东北绝不会出大事情。

蒋介石的好心情只持续了一天,第二天蒋作宾就送来了另一个消息:苏联大使坚持要先恢复中东路原状,否则不愿意谈判。

斯大林的态度如此强硬,蒋介石十分意外,他于是给阎锡山发了电报,宣布中央任命他当“西北边防司令”。

作为北方除张学良外最大的军阀,阎锡山很清楚西北边防意味着什么。冯玉祥刚刚垮台,这个时候跑去跟残余的部队火并只会两败俱伤,而蒋委员长把阎长官的防区拉到跟苏联接壤的地方,用意也是相当不好说。所以阎锡山收下电报,什么态也没有表,当然也不会去上任。

纵观蒋介石的整个布局,苏联强硬他就提心吊胆,苏联和缓他就咄咄逼人,把所有宝都押在苏联不敢出兵上面,全心全意地指望国际调停,还想拉阎锡山趟浑水,就是没有打仗的准备,实在是怂得可以。而在东北一线的张学良毕竟不是傻子,感觉到边防线上情况不妙后,他的态度开始动摇了。

从事情闹大时起,东北军内部就议论纷纷,认为不该随便跟苏联翻脸,张学良也担心苏军万一打进来挡不住,找蒋介石帮忙又会影响东北的地盘,万一日本趁机插手将有赔本的危险。因此在蒋介石态度强硬的时候,他已经做了见好就收的准备,一方面想办法让手下同苏联总领事接触,一方面发表谈话,说自已并不想收回中东路,只不过希望回到二四年的老协议上来。

张学良愿意退让,是因为从他的角度上看,中东路不过是个经营利润的争执。只要肯付钱,提前赎回中东路都不是问题,犯不着为点银子弄到刺刀见红的地步。

蒋介石要借中东路赢回脸面,张学良却说这种事不过是“局部问题”,由地方部门谈判就可以了,没有必要劳动中央,两边顿时掐起架来。蒋大哥毕竟是老大,一番争执之后,张学良不得不让步,同意接受南京中央的外交指挥。

远在哈尔滨的苏联谈判代表当然不知道两边的争执,只知道张学良的态度突然又变了。先前是同意“恢复原状”、由苏联另派铁路局局长上任,此时却变成了不接受苏联局长,要求谈判解决路权。

对张学良的出尔反尔,苏联当然是异常恼火,而南京的王正廷却很淡定。他告诉张学良:苏联一定不敢打你,打你就是跟全世界为敌,一定要挺住这一关!

自鸦片战争以来,这还是第一次中国政府堂堂正正地用武力威胁其他国家,而且是比自已大得多的强国,全国舆论都是激动不已,纷纷表态支持政府(除了共产党),蒋委员长声望更是呼呼地往上涨,他的光头形象也变得闪亮炫目,如日中天。

二九年八月六号,斯大林派了一个瘸腿的人来到远东伯力的司令部,负责准备打仗。这个瘸子叫瓦西里?康斯坦丁诺维奇?布柳赫尔,如果嫌名字太长的话,可以记他的另一个中国名字叫加仑。

加仑,苏联首批五位元帅之一,蒋介石从前的首席军事顾问,北伐总战略设计师。

如果这个经历还不足让人产生印象的话,可以看他的另外一些事迹,例如他收过一个学生,十几年后,这个学生将在一败涂地的情况下挽回危局,打败德国古德里安、曼斯坦因等名将,从莫斯科一路打到柏林,最后又在远东对日本大打出手,威震全世界,那位学生的名字叫朱可夫。

加仑来的时候,朱可夫不在他身边,不过有另外两个人做他的帮手,一个是后来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功臣崔可夫,另一个叫罗科索夫斯基。

 

转自天涯:红潮笑笑生

 

    正文完
     0
    评论(没有评论)

    留言板 +

    发送